1. 游牧民族喝什么茶
蒙古查著呢歷史形成,主要是因為蒙古人是游牧民族 需要把茶制成像磚一樣的 形體便于攜帶保存
2. 游牧民族為什么離不開茶
北方的游牧民族離不開中原的茶葉,這是游牧民族的飲食習慣決定的,
中國的游牧民族多集中于西北地區(qū),其日常飲食基本上以牛羊肉為主,輔以青棵奶酪飲品。有點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牛羊肉是高熱量不易消化食品。
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我們已經(jīng)知道,茶葉有著不可忽視的藥理作用。西北地區(qū)的人民多居住在海拔3000~4500米的高原上,氣候干燥寒冷,通常容易發(fā)生機體缺氧癥和低壓癥。而飲茶具有促進血液循環(huán),興奮神經(jīng)的作用,可以防治因血壓升高而引起的頭痛、缺氧等癥,亦可防治思睡倦怠、精神不適等低壓癥。游牧民族的脂肪食品較多,油膩不易消化,而馬背上的民族不事生產(chǎn),很少種植蔬菜,極度缺乏各種人體急需的維生素。而茶葉剛好可以解決這兩大問題。茶葉中含有多種酶,可以分解食物,去除油膩,有助于消化。另外茶葉中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維生素和氨基酸,正好彌補了西北地區(qū)飲食中蔬菜少的缺憾。
中國藏族有諺語:“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又說;“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飲。”這正是茶葉對西北游牧民族重要性的生動寫照。
北宋大文學家蘇軾喜愛飲茶,曾在《論茶》一文中寫道:“除煩去膩,不可缺茶”。古籍《滴露漫錄》上說:“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棵之熱,非茶不解”。可見在很久以前,我們的先民就已經(jīng)認識到了茶葉巨大的藥理價值。
由于茶葉對游牧民族的飲食非常重要,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資。于是茶葉也成為了歷代中原王朝統(tǒng)治者控制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戰(zhàn)略武器。
北宋后期,宰相葵京立“茶引法”,設立專門管理茶葉的機構“茶馬司”,商人經(jīng)營茶葉必須到官方領“引”,憑“引”賣茶,運銷數(shù)量和地點都有限制,政府則按“引”收稅。而茶馬司的職責主要掌管四川邊茶與少效民族交換馬匹事務。自此開啟了中原王朝與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茶馬貿(mào)易幾百年的歷史,而這一開創(chuàng)性的以茶制邊政策也為后世王朝所繼承。
至到新中國成立之后,舊茶制度始行廢止,并著意改善邊茶生產(chǎn)條件,擴大邊茶生產(chǎn)。滿足西北各族人民需要,邊民千年為茶所苦的現(xiàn)狀才徹底得以改善。
3. 游牧民族喝的茶葉
磚茶不是紅茶,也不是綠茶,而是黑茶。黑茶是一種重發(fā)酵茶,邊疆以肉食為主食的少數(shù)民族喝黑茶減肥。磚茶又稱蒸壓茶(俗稱邊銷茶),顧名思義,就是外形像磚一樣的茶葉,它也是緊壓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種,以茶葉、茶莖,有時還配以茶末壓制成的塊狀茶。磚茶根據(jù)原料和制作工藝的不同,可以分為黑磚茶、花磚茶、茯磚茶、米磚茶、青磚茶、康磚茶等幾類。所有的磚茶都是蒸壓成型,但成型方式有所不同。如黑磚、花磚、茯磚、青磚、米磚茶是用機壓成型,康磚茶則是用棍錘筑造成型。
4. 游牧民族吃啥
首先,游牧民族喜愛喝茶與自身的飲食習慣有著密切的關系。生活在大草原的游牧民族在平時的一日三餐中,他們的餐桌上是少不了牛羊肉的。但是長期的保持這樣的飲食習慣會對自身的消化系統(tǒng)產(chǎn)生一定的傷害。因為作為肉類食物,其中的油脂以及脂肪含量都是比較高的。想要達到健康的飲食狀態(tài),需要吃一些清淡的,或者是瓜果蔬菜來平衡營養(yǎng)關系。但是,游牧民族一般生活在我國的北方地區(qū),由于自然氣候的原因所種植的瓜果蔬菜種類并不是非常的齊全。這種情況下游牧民族需要尋找到可以替代瓜果蔬菜的東西,來平衡自身的營養(yǎng)狀態(tài)。而茶葉中所含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這一情況。
其次,多喝茶葉可以帶來一些功效。對于游牧民族來說,多喝茶葉可以緩解因為長期食用牛羊肉所帶來的身體不適。而茶葉中所含有的茶多酚,以及一些微量元素是可以改善這一情況的。茶葉中的這些微量元素可以起到助消化、降三高以及去除牛羊肉的膻味的作用。特別是針對游牧民族來說,身體的各項營養(yǎng)指標中維生素的缺乏含量也是比較嚴重的。而通過飲食茶葉是可以緩解這一問題。更有研究表明,在茶葉中所含的維生素要比一些瓜果蔬菜中的含量高出來不少。
與此同時,茶葉適合保存。游牧民族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固定的生活場所是處在四處遷徙的狀態(tài),而茶葉具有的容易保存這一特點,正好契合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而且茶葉這種東西攜帶起來也是非常的方便,也因為如此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游牧民族已經(jīng)將喝茶是為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之一。
5. 牧民喝茶葉
喝奶茶,磚茶
草原上就有“以茶代飯”的風俗。牧人們說“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牧人們把飲茶叫喝茶,雖是一字之別,卻道出了肅北蒙古人喝茶量大的事實,一日三餐都離不開茶。在牧區(qū),你一走進牧民的蒙古包,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奶茶便有主婦捧獻于你座前,并邊飲邊添,熱情十分。牧人還喜歡在奶茶里給你加上奶酪和酥油,香味誘人。喝茶、吃餅子以后,才端來手抓羊肉,款待客人。
草原上氣候寒冷干燥,牧人平常以奶食品和牛肉為主,喝茶便有消膩助消化之功效,還可以消困解乏,滋潤咽喉。草原上當牧民吃完酥油糌粑或手抓肉后喝上幾碗釅釅的奶茶,一天之內(nèi),很難出現(xiàn)饑渴的感覺。肉食引起的維生素C的缺乏也正靠這奶茶來彌補。
草原上的牧人喜歡喝茯茶,茯茶是緊壓茶,形似磚塊,俗稱“磚茶”。熬茶時,還習慣在茶水里加點鹽,味道淡咸,稱之“清茶”,當?shù)赜芯渌渍Z也是這樣說的:“茶沒鹽,水一般”。如果在清茶里加入牛奶熬煮,乳花翻滾,越煮越濃,這便是風味獨特的蒙古人常飲的醇香的奶茶。
茶葉被牧人視為極其珍貴的商品,于是茶葉便從人們單一的飲食需要走向了日常交往,表現(xiàn)出多向的文化內(nèi)涵。茶除接待客人的禮儀中成為主人誠懇厚道、熱情好客的表現(xiàn)外,還是牧人人情交往的上好禮品。逢年過節(jié)或喜慶婚嫁中,除贈送其他禮品,都喜歡帶上一兩塊茶。
6. 茶對于游牧民族如此重要的原因不包括
是必需品,整天吃肉需要茶來化解體內(nèi)積累出來多余的脂肪,古時候因為中原地區(qū)不供應茶葉導致了幾場戰(zhàn)爭